2020年3月3日 星期二

臺東縣


位於臺灣本島東南方,全縣面積高居全國第三(僅次於花蓮縣、南投縣)。縣府所在的臺東市為東部人口第一大城。然人口分布極度不均,近1/2人口皆集中於最大城市臺東市。由於位處熱帶氣候區且面山近海,臺東縣自然資源相當豐富;不但境內保有多處自然文化保留區,臺東縣各式特產:無論是海裡的柴魚或是平原上的釋迦,甚至是山上的茶葉、鳳梨、金針、洛神花等,無不名聞全臺。因為如此眾多族群在此定居繁衍,今天的臺東成為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社會。

就社會經濟層面來說,以農業為主的台東縣,長期是全臺灣家庭可支配收入及壽命最低的縣市。研究顯示,撇開台東先天的地理及資源上的劣勢,中央長期以來不重視花東建設是導致台東有限的資源被浪費,至今建設落後的原因。

花蓮縣



位於臺灣本島東部,境內有北迴歸線通過。總面積為4,628平方公里,是臺灣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花蓮縣是台灣原住民最多的區域,境內原住民以台灣原住民第一大族阿美族分布最廣。縣內人口主要聚集於花東縱谷北側的沿海地帶,其以自然觀光資源著名,境內有太魯閣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縣旗以太陽的故鄉為設計理念,太陽在海面昇起的意象,象徵太平洋的曙光;每個光點代表各族群色彩:阿美族、太魯閣族、布農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與漢族,各大族群融合。

澎湖縣

  位於臺灣海峽上,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離島縣,人口有超過六成定居於縣治及最大城市馬公市。澎湖縣以澎湖水道與臺灣本島之雲嘉地區相互遙望。全縣由澎湖群島所組成。由於地理、國防、軍事、戰略位置極佳,自古以來便是往來臺灣海峽的船隻中繼站、與各方經濟和軍事爭奪的要地。
全縣為四面環海,居民主要是以漁業維生;礦產則以文石為主,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



屏東縣

位於臺灣西南部最末端,也是臺灣西部南北最狹長的縣份,北與高雄市為界,東過北大武山與臺東縣為界,地處熱帶地區,富有熱帶風情。屏東縣產業結構上偏重農、漁業,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牛蒡、紅豆、皮蛋、鹹鴨蛋、紅仁鴨蛋、鳳梨、芒果、蜜棗、蓮霧(黑珍珠)及石斑魚、櫻花蝦、黑鮪魚、可可、洋蔥已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特產。
在舊時為排灣族、馬卡道族及西拉雅族之領土,屏東早期是原住民平埔馬卡道族居住的地方。而排灣族曾於此建立大龜文、瑪家、三地門等強大政權,因此部分馬卡道族及西拉雅族,甚至後來的漢族閩南人和漢族客家人會向排灣族納貢,此些政權大多於日治時代才瓦解。

高雄市

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六都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轄域東北至中央山脈及玉山主峰,西南至南海上之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東沙群島。順時針方向與臺南市及嘉義縣、南投縣、花蓮縣、臺東縣、屏東縣、澎湖縣(隔海鄰接)等縣市相鄰。面積達2952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7.4萬人,在臺灣直轄市與縣市中人口數排名第三。高雄市自19世紀末開港,舊稱「打狗」,發音來自於「竹林」的馬卡道語 Taka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打狗」,於是漢人便以「打狗」稱之。
日治時代發展為重工業林立的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素有「港都」之稱,並在20世紀中葉後成為臺灣南部政治和經濟及交通中樞,台灣第二大的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台灣最大港口高雄港及中央政府機關中華民國海洋委員會即位於本市。2018年GaWC所公布的世界級城市名單中,高雄市被列為「高度自足」等級之城市,在台灣城市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臺北。

臺南市

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六都之一,位於臺灣西南部,其西面臨臺灣海峽、東面臨阿里山山脈、北面與嘉義縣鄰接 、南面與高雄市鄰接。面積約2,191.65平方公里,為台灣各縣市中,平原區比例最大,地形最平緩的城市,耕地面積全臺第一,盛產豐富的農產品。阡陌交錯,公路道路為全臺最多,全市文化古蹟遍布,多元文化並存。全市設籍人口約187萬人。其政府所在地位於安平區及新營區,採雙市政中心模式,人口最多的轄區為永康區。臺南市為南臺灣文化、學術、教育、科技之中心,包括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科學園區南部分址均位在臺南。依據平面媒體民調,台灣縣市競爭力排名,臺南市連續3年高居六都第二名,減債能力也排名第二。
現以小吃及傳統小吃擔仔麵、夜市商圈、旅遊度假、古蹟文化、山川田園、溫泉戲水吸觀光人潮,並以宜居樂活城市著稱。截止2019年為止,共有超過185萬常居人口。

嘉義縣

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雲林縣相鄰,東北邊與南投縣相鄰,東邊以阿里山山脈以及玉山主峰接壤,東南邊與高雄市相鄰,南邊以八掌溪與臺南市相鄰,西邊濱臨臺灣海峽,境內並環繞嘉義市全境,北回歸線通過縣境南部。縣治位於太保市,嘉義縣內轄有2市、2鎮、14鄉(含1個山地鄉),共有18個鄉鎮市。境內的民雄鄉、水上鄉、中埔鄉及太保市為嘉義都會區的衛星城市,民雄鄉為縣內最大城市。

嘉義縣古名「諸羅縣」,地處嘉南平原,為重要農業產區。境內水利建設堪稱完備,土地肥沃,以農產聞名,沿海地區為重要漁業產區,為國內重要產地。觀光業、工業及農漁業皆為縣內重要產業。

該縣目前正在規劃民雄至水上臺鐵高架化、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國寶館、民雄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航太研發基地等建設。
嘉義縣地處嘉南平原,清代古名「諸羅」,得名於平埔原住民的諸羅山社(Tirosen),在荷西時期、鄭氏王朝來臺以前,大致是原住民中的鄒族及洪雅族的活動範圍。這些原住民,在血統上屬於「原始馬來人(Proto-Malay)」,語言與文化上屬於南島語系民族,擁有自己的語言以及自己的文化特徵。在荷蘭人進佔臺灣後,當時這兩社的名稱便已出現在1650年的臺灣原住民戶口表上,故至少可以確定三百多年前這兩社已然建立。

嘉義市

位於臺灣本島西南部的都市,地處嘉南平原北端,全市在北回歸線以北(但極靠近北回歸線),嘉義都會區的中心城市,也是臺灣南部第三大城市。全境除東部屬丘陵地帶外,其餘為平原,地勢由東向西緩降。外圍由嘉義縣環繞,古名「諸羅山」,係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及因嘉義東方諸山羅列,又名「桃城」,因清治時期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得名。

嘉義市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過往曾因林業的發展而繁榮。由於發展歷史甚早,市區內留有不少古蹟,形成重要觀光資源。地方特產方面,則以火雞肉飯、方塊酥、阿里山羊羹、雪花餅、小饅頭、甘藷、鳳梨酥最為人所知。文化活動上,日治時期以繪畫最為著名,曾有「畫都」之美譽,代表人物有陳澄波等人;近年來則以國際管樂節、覺醒音樂祭最為興盛。

政治房面,市長長年由源於黨外運動的「許家班」掌握[8]:27,故有「民主聖地」之稱[8]:75;但隨著中國國民黨籍黃敏惠的當選,政治勢力開始有所轉變,另外民主進步黨與黨外勢力的競合,也使得許家班、國民黨、民進黨三方的政治版圖在近年逐漸變化。嘉義市恢復為省轄市後,一至八屆及第十屆民選市長(不計代理)皆由女性擔任,在臺灣政壇相當特殊,當前唯一的男性市長,是第九屆以民主進步黨籍當選的涂醒哲。

嘉義市為臺灣第一個建城的城市,古名「諸羅山」,源自平埔族原住民洪雅族社名之譯音,荷蘭人稱之為「Tirosen(或為Tirocen、Tiracen)」社。另一說則認為,因為嘉義東方「諸」山「羅」列,故以此稱之。又名「桃城」,因清治時代興築之古城形如桃而名,桃之尾尖,在今中央七彩噴水池一帶,市民慣稱桃仔尾。

雲林縣

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農業首都」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西邊濱臨臺灣海峽,東邊以斗六丘陵與南投縣相隔,南邊以北港溪、石龜溪與嘉義縣相鄰,北邊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相鄰。縣治位於斗六市,雲林縣內轄有1市5鎮14鄉,共有20個鄉鎮市。雲林縣大部縣域位處臺灣西部的嘉南平原上,地形平坦,氣候溫和。特產有文旦、茂谷柑、雲頂茶、酸菜、西瓜、木瓜、甜瓜、軟枝楊桃、濁水米、醬油等。山區的古坑鄉發展出咖啡產業。雲林縣以農漁業、糖業為主要產業,青壯年人口外移,第二、三級產業在臺灣西部各縣市中規模較小,然而縣內有全國最大的石化工業區。由於早期中央政府的重北輕南政策,時至今日,雲林帶給人們的印象通常除了「臺灣的糧倉」之外,就是俗稱為六輕的第六套輕油裂解廠。六輕的產值達兩兆台幣,佔全雲林生產總額九成以上,占台灣GDP約一成。

南投縣

是臺灣的縣和省會,位處臺灣中部,坐落在本島正中央,是臺灣唯一的內陸縣,縣治兼最大城市為南投市。

縣境內原住民有泰雅族、賽德克族、布農族、鄒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臺灣最高峰玉山、最大天然湖泊日月潭、最長河流濁水溪的源頭與臺灣地理中心皆位於該縣,而鄰近彰化與台中一帶因人口聚集,形成中部衛星都市的分布型態。特產包括青梅、香蕉、甘蔗、凍頂烏龍茶、紹興酒、竹藝品、南投陶、花卉。
南投縣縣境絕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北回歸線通過其極南端),位於台灣島正中央,亦是唯一不靠海的縣份,但有唯一的島嶼:拉魯島,位於日月潭。南投縣信義鄉、高雄市桃源區及嘉義縣阿里山鄉交界處的玉山,為台灣島上最高峰。縣內眾多的高山擋下來自南太平洋與東太平洋的季風水氣,提供台灣豐富的雨水來源,使台灣較同緯度的地區擁有更多的年雨量;縣境內並孕育出臺灣中部四大水系的其中兩個(濁水溪水系、烏溪水系)。

南投縣境內各地的原住民族有賽德克族、泰雅族、布農族、鄒族及邵族。

彰化縣

中華民國臺灣省的縣,有「臺灣米倉」之稱,位於臺灣本島中部,東邊以八卦山脈與南投縣接壤,西邊濱臨臺灣海峽,南邊以濁水溪與雲林縣為界,北邊以烏溪與臺中市為界。福建巡撫王紹蘭之彰化縣碑記中記載:「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即「顯彰皇化」之佳稱。後雍正帝賜名稱彰化,為「建學立師,以彰雅化」之意,便以彰化為縣名。彰化縣為臺灣人口排行第一位的縣級行政區,也是人口唯一突破百萬的縣。 彰化縣地形上以平原為主,北邊屬於彰化平原,南邊則是濁水溪沖積平原,本縣常與臺中市及南投縣合稱中彰投地區,或與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等三縣市合稱彰雲嘉地區。

彰化縣位於臺灣中西部,北鄰臺中都會區,南隔濁水溪和雲林縣相望,縣治彰化市倚八卦山為屏障,彰化縣南北縱長40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約為40公里,海岸線長度為60公里,全縣總面積為1074.3960平方公里,為臺灣本島縣級面積最小的縣份,全縣的形狀頗類似一等腰三角形。

彰化縣內地形可粗分為2大類,為平原跟臺地2大地形,前者為彰化平原,為臺灣西部重要平原,係屬北部烏溪及南部濁水溪聯合沖積而成,佔全縣面積為87.69%,另一地形主體—八卦臺地,則在彰化縣縣境東部,在地形上北部面積較大且坡度較緩,越往南部面積縮小,地形坡度增大,縣境內最高海拔的橫山(440m)即在此區。

臺中市

臺灣六都之一,為中臺灣唯一直轄市。周邊與臺灣省的六個縣相鄰,北鄰苗栗縣、新竹縣,南鄰彰化縣、南投縣,東隔中央山脈與花蓮縣相鄰,東北以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毗鄰宜蘭縣,西臨臺灣海峽。台中市總面積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約282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大城市,也是臺灣第二大都會區「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並常與彰化縣、南投縣合稱「中彰投地區」。臺中都會區在世界人口普查組織裡為世界排名第132大都會區。台中市氣候溫和,國際媒體CNN曾於2016年專文介紹台中市為台灣最宜居城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始於日治時期。在清代,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之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成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的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苗栗縣

有山城之別稱,於臺灣本島西北部,東倚雪山山脈,西濱臺灣海峽,北部中港溪地帶與新竹縣市接壤形成竹苗生活圈,南部大安溪地帶與臺中市相鄰互動頻繁,領域範圍雖然方整適中,但由於地勢崎嶇多山地阻隔,交通廊道受限而各鄉鎮交流不易,在發展上有諸多挑戰。

在地緣關係上,苗栗縣位於臺灣本島的西北部,不同的單位會依據其需求而將本縣歸屬到中部或北部。例如行政院國發會將本縣劃歸為臺灣中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本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此外本縣於2006年1月時加入「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並簽署了《北臺區域合作宣言》,2016年1月則與中部縣市簽署《中彰投苗區域治理宣言》、2016年8月與桃園市政府、新竹市政府及新竹縣政府共同成立《桃竹竹苗區域治理平台》,積極加入台灣中部、北部多方區域合作發展。
境內山多平原少,主要是原屬於雪山山脈西側的河川沖積扇,因不斷受到各河川侵蝕,漸漸切割成今日的丘陵、台地地形,數條河川隨著地勢穿梭其間,形成多變化的山川風貌。地形上大致可依序分為平原、丘陵、臺地及山脈等四種,除了臺地之外,其他地形都非常有規律的由西向東排列。

苗栗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布。主要河川由北至南有中港溪、後龍溪、西湖溪及大安溪。中港溪發頭於鹿場大山(樂山)西北側,流域涵蓋本縣北部及新竹縣西南部;後龍溪發源於鹿場大山西南側,流經本縣中部;西湖溪發源於三義鄉關刀山北側,流經本縣中西部;大安溪發源於大霸尖山西側,流經本縣南部及台中市北部。

桃園市

桃園是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的雙核心都市,屬於「首都生活圈」、「桃竹苗生活圈」的一員。在部分商業投資中,也被認為是大台北地區的組成之一。桃園市全市面積1,220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25萬人(截止至109年1月)。其西面臺灣海峽、東臨宜蘭縣、北接新北市、南與新竹縣為界。活動人口約250萬人、含外籍居民12萬人,是中華民國設籍人口數第五大的直轄市。

桃園市的核心區為桃園區與中壢區,並依族群分布及生活圈分為北桃園和南桃園。北桃園屬於首都生活圈,南桃園則是屬於桃竹苗生活圈。由於毗鄰臺北都會區及多項重大公共建設、許多投資皆位於桃園,再加上擁有臺灣規模最大的國際機場,使得桃園市近年來發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縣市人口移入、形成桃園中壢都會區。桃園呈現為閩、客、外省及原住民族等多族群融合之貌,桃園為台灣工業重鎮,也因為工業發達,既是臺灣引入來自東南亞外籍勞工人數最多的直轄市,同時也是越南裔新住民最多的城市。

依據桃園市國土計畫草案,未來桃園市的空間布局將改變為桃園、中壢、航空城三大主要都心,區分為桃園都會區域、中壢都會區域、桃園航空城都會區域、新鎮生活區域、鄉村發展區域、生態遊憩區域等六大空間發展區域。
由於地形、地質的關係,桃園臺地最主要的地理特色,就是遍布供農田灌溉用的人工埤塘,1963年石門水庫完成時埤塘曾達8,845個,贏得「千塘鄉」的美稱。有埤塘的地方往往發展成為聚落,埤塘的作用包括蓄水灌溉,養魚休閒,甚至是風水景觀兼具,因此,昔日桃園農漁牧興盛,物產富饒。即便迄今,許多桃園重要建築皆由埤塘闢建而來,也因此造就了桃園的「埤塘文化」。

宜蘭縣

位於臺灣本島東北部,與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臺中市、花蓮縣相鄰,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為傳統戲曲歌仔戲的發源地。轄宜蘭市1市,羅東鎮、蘇澳鎮、頭城鎮3鎮和礁溪鄉、員山鄉、壯圍鄉、五結鄉、冬山鄉、三星鄉、大同鄉、南澳鄉8鄉,縣治設在宜蘭市。

日治時期的宜蘭全境屬臺北州,戰後獨立設縣。行政院國發會將該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該縣劃歸為臺灣東部區域。
平地主體為蘭陽平原,三面環山,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係為蘭陽溪沖積作用所產生之沖積平原,土壤肥沃。一般被劃歸為東臺灣,在日本時代即已完成宜蘭線鐵路、往來臺北交通便利,故當時被劃歸進臺北州。2006年6月又開通國道五號,使宜蘭縣至臺北市的交通時間縮至1小時內。

宜蘭縣南方之南澳鄉多山,與花蓮縣相接,蘇花公路縱貫。

西則以雪山山脈如雪山、大霸尖山等山系與台灣西部多縣毗鄰,包括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臺中市和平區(為梨山、武陵農場等交通路線出處)。

東方為太平洋,得子口溪出海口至蘭陽溪出海口沿岸有著連綿不絕的沙丘(狀似蛇),與龜山島(龜)處在外圍,故有「龜蛇守海口」、守護著蘭陽平原使得物產豐饒的民俗風水說法。

宜蘭縣人口最密集的市鎮為羅東鎮,為宜蘭縣商業中心,而宜蘭市為各鄉鎮市人口最多的市鎮也是宜蘭縣政府所在地,為宜蘭縣行政中心。兩處都市分處蘭陽溪兩側溪北(宜蘭)、溪南(羅東),各為兩地區核心中心。

新竹縣

位於臺灣本島西北部,北臨桃園市,南接苗栗縣,東南以雪山山脈與宜蘭縣、臺中市相連,西部面向台灣海峽,西與新竹市交界。全縣總面積約1,427平方公里,除鳳山溪、頭前溪中下游沖積平原外,其餘大多為丘陵、台地及山地。

早期新竹縣郊區多務農,1970年代工業技術研究院創設於新竹市,1980年代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於新竹市東區及新竹縣寶山鄉,1990年代位於湖口鄉的新竹工業區也逐漸從傳統產業聚落轉型為新興高科技產業聚落,使得新竹縣成為北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重鎮,而人口也在近幾年急速增加。

本縣方言於絕大部分地區使用海陸客家話,竹北市西部及新豐鄉沿海三村地區部分使用泉州音閩南話較多,關西鎮及峨眉鄉以使用四縣腔客家話為主。
新竹縣的地形以山地、丘陵多而平原少。全縣以東南部與宜蘭縣、台中市交界一帶之雪山山脈地勢最高,海拔多在3,000尺上下。由此向西北逐次降低,至竹北市附近已降至20至30公尺。平原分布於西部沿海及河谷地帶,中間有廣大的丘陵與台地。

新竹平原位於本縣西部,為鳳山溪與頭前溪間之沖積平原,範圍包含新竹縣竹北市幾乎全部,新埔鎮、關西鎮、芎林鄉、竹東鎮、橫山鄉的一部分,以及新竹市的北半部。全區地勢平緩,水源充足,為全縣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也是聚落與商業中心所在地。

湖口台地位於本縣北部,為一略呈東西走向的狹長帶狀台地,範圍包含新豐鄉、湖口鄉全部,以及新埔鎮、關西鎮部分地區。農業以旱作或茶葉、水果等經濟作物為主;工商業則以位於湖口鄉的新竹工業區為重鎮,除了傳統製造業外,近來隨著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用地漸趨不足,吸引許多高科技廠商來此設廠。

本縣中部及南部有飛鳳山丘陵、竹東丘陵、竹南丘陵等廣大丘陵地帶,範圍涵蓋新埔鎮、關西鎮、芎林鄉、橫山鄉、竹東鎮、北埔鄉、寶山鄉、峨眉鄉等行政區。旱作產物或茶葉、水果等為主要的農業產品。

本縣山地主要分布於東南部尖石鄉、五峰鄉全境和關西鎮、橫山鄉、竹東鎮、峨眉鄉的一部份。其中五峰鄉西南端爺巴堪溪流域被劃入雪霸國家公園,蘊含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



新竹市

位於臺灣本島北部的都市,新竹都會區的中心城市,1711年建城,是北臺灣閩南人最早建立的城市。全市劃分為3個區,總面積104.1526平方公里,其西面臺灣海峽,南鄰苗栗縣,北邊、東北邊與新竹縣相連。全境除南半部屬竹東丘陵外,其餘為地勢低平的平原。古名「竹塹」,最早是平埔原住民道卡斯族「竹塹社」的所在地,又名「風城」,因九降風特別強盛而得名。

新竹市是全球高科技代工產業的重鎮,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於1936年代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國民政府時期於1970年代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及1980年代初期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吸引大批國內與國際廠商的投資及許多高科技人力移居,加速台灣高科技工業的發展。
新竹市北半部位於頭前溪、鳳山溪、客雅溪沖積成的新竹平原上,地勢低平。南半部為竹東丘陵的西側延伸,最高峰為五步哭山,海拔184公尺。西部沿海地區有狹長的海岸平原,因源自山區之頭前溪、鳳山溪攜帶大量土石,經臺灣海峽強烈之中國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致西海岸平原逐步由兩河出海口處南寮向南堆積出淺灘,進而成為濕地、平原向海擴張,為一天然河流沖積扇之造陸過程;然新竹漁港完工後,此一現象不復,大量土石反成為新竹漁港淤積之元兇,且香山海岸線也不再對外擴張、甚至有陸線倒退、沿海沙灘流失之情況。

基隆市

位於臺灣東北部,以深水谷灣之天然港灣著名,乃臺灣最北端的都市。古名「雞籠」,位於市中心的基隆港又是北臺灣首要航運樞紐,因而有「臺灣頭」、「臺灣北玄關」之稱,亦因氣候多雨而別稱「雨港」、「雨都」,與南臺灣的高雄市並列為臺灣兩大港都。人口36.8萬人(至2019年12月)。全市百分之95土地為丘陵地,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平地與東海毗鄰。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殖民者更曾以基隆的和平島做為經略臺灣的基地;但到了清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移入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清治末期,基隆因航運地理位置優越、加上周邊有豐富的煤礦蘊藏,清廷於1875年正式設治、並將原名「雞籠」更改為「基隆」,開啟了都市發展的歷史。日治時期,統治當局以基隆做為全臺首要對外交通門戶,大力進行港口興築與市區建設,使基隆崛起成為臺灣主要都市之一,人口排名曾僅次於臺北、臺南、高雄而躍居全臺第四,此後長期為臺灣首要的航運樞紐。日治中期的1924年,基隆正式建市。然而經歷十大建設後臺灣航運中心南移、市區與港口發展腹地受限、港口擴建計畫受阻、加上鄰近臺北造成的磁吸效應,1990年代以後轉型為臺北都會區重要之衛星都市。

憑藉著歷史遺跡與依山傍海的自然資源,基隆也是北臺灣觀光地之一,並擁有廟口夜市、巷弄小吃、豐富海產等獨具港都特色的美食文化。
基隆市的地勢多丘陵而少平地,東側及西側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脈環繞。市內人口適居的平地主要聚集於基隆港沿岸、海岸線及基隆河河谷一帶,其餘地區大多為山坡地所密布;全市山地雖然普遍不高,但大多為陡坡,對城市的發展與擴張造成很大的阻礙。丘陵地遍布的影響,導致基隆市的住宅區大多位於丘陵地上。從市中心到周圍的山坡地到處布滿各式建築,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見到處聳立新式的公寓大廈群。

位於市區南側的獅球嶺,為基隆對島內城鎮聯繫的必經之路,而以獅球嶺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構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獅球嶺以北為市區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華地帶;以南則為基隆河河谷,碇內、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昔日臺灣東西部交通不便的年代,基隆河因著水利之便而成為重要的交通路線,河岸的各個聚落因而崛起;而今日,基隆河谷仍為基隆市對外聯絡的主要通道,縱貫公路、中山高速公路、萬瑞快速公路、縱貫鐵路及宜蘭線鐵路皆沿著基隆河岸興建。

新北市

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六都之一。2010年由原臺北縣改制而來,人口約400萬人,為臺灣人口最多的一級行政區。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則三面環繞基隆市,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其所轄石門區富貴角地處臺灣本島最北端,貢寮區三貂角地處臺灣本島最東端。全市共劃分為29區,其中政府所在地位於板橋區。

新北市的人口高度集中於淡水河-新店溪左岸的各個行政區,清治時期前與淡水河右岸各自發展;在臺北都會區擴大及臺北縣升格直轄市的雙重效應下,現今的新北市已逐漸發展成以淡新兩河左岸各區為臺北都會區次中心的多核心都市。多數市街地有如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或臥城,但工商業發展也有一定規模,不少企業亦以該市為根據地。其有高度都市化的區域,也有鄉間風情與自然山川風貌,地景樣貌多元,人口組成及經濟產業具多樣性,聚集不少從臺灣各地遠赴臺北工作的民眾在此定居生活。

按生活圈規劃,新北市與鄰近的臺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同屬於「大臺北首都生活圈」,依生活圈概念為一體來實施區域聯合治理。

新北市自改制成立以來,在各個市政領域推動都市轉型計畫,於2016年6月由英國金融時報及國際金融公司舉辦的城市轉型卓越獎中獲得全球首獎。
新北市為臺灣本島最北端的都市,東臨太平洋,東北則臨太平洋的東海,兩者以鼻頭角東端為界,西臨臺灣海峽(南海),與東海以富貴角北端為界,全境環繞臺北市,東北隅與基隆市相鄰、東南鄰宜蘭縣、西南鄰桃園市。本市與臺北市、臺灣省基隆市構成臺北都會區,生活圈並擴大影響到鄰近的桃園市及宜蘭縣。新北市的轄區主要是以臺北市區為中心而發展的衛星市鎮構成,是臺灣組團式都市的代表。 全市極東點在貢寮區田寮洋子萊萊,位於東經122度01分26秒,北緯25度00分00秒;極西點在林口區小南灣下福,位於東經121度16分31秒,北緯24度40分05秒;極南點在烏來區棲蘭山,位於東經121度29分29秒,北緯24度40分51秒;極北點在石門區富貴角,位於東經121度31分00秒,北緯25度18分11秒;中心位置約在石碇區石碇里。

臺北市

是中華民國首都暨直轄市,臺灣六都之一。為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學術研究等領域的發展中心。位於臺灣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亦是臺北都會區、乃至於北臺灣的中心城市。全市劃分為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260萬,在臺灣各都市排名第四、人口密度則位居第一。

臺北市設市之歷史,最早可追溯自臺灣清治時期後期的1876年臺北府成立、以及1884年臺北城建立;臺灣日治時期中期的1920年成立州轄市,乃臺北正式建市之始。1945年中華民國時期開始時成為臺灣省省轄市及省會(後者至1956年遷至中興新村為止),並自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成為中華民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1967年升格為直轄市。

身為19世紀後期以來的臺灣行政中樞,臺北市是臺灣近代歷史主要的發展舞臺。以臺北市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總人口數達704萬人,是臺灣最大的都會區;另臺北市常與新北市合稱為「雙北」,兩市的都市發展脣齒相依,同被視為臺北的主要部分。按生活圈規劃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屬於大臺北首都生活圈,依生活圈概念為一體來實施區域聯合治理。臺北在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發表的世界級城市名冊中被定義和歸屬於Alpha級別的國際城市,綜合評比為世界第26位;在美國A.T科爾尼諮詢公司的全球城市調查中被列為世界第33大商業金融都市。